close

 




「粻草」台語發音為「張糙」是指收割完稻穀後,為保存稻禾桿使其乾燥所施行的程序。


作法是將去穀粒後的稻草,取一束在草尾處紮緊後,讓根處張開而站立田中曝曬,


「粻」字則是取其形聲,隨手杜撰而來。


雖然「粻草」每一動作並不複雜,但若是整理整片田地上的稻桿時,也是相當費時費勁,


這樣的處理程序,注定是要讓機械化所取代~~~


今年請割稻機師傅多留下些稻草(原本大多會在收割同時將稻桿切成屑末當肥料)


第二天清晨5點即下田粻草,100米 長的田地上躺了九行的稻草,


孤單一人在農田上勞動,日才初升還未當午,汗水卻已一顆顆滴落土地。


汗滴禾下土,求溫飽的苦勞農耕時代雖已漸遠去,


但這種汗水滴在土地上的感覺,竟也能讓內心有種滿足的喜悅。


曾經有人說在田裡工作還有笑容的,必定是假日農夫,


自己也不是假日農,頂多算客串半半農,因此還能笑的出來。


其實粻草是很有技巧的,還要有手勁,不然紮不緊還馬上鬆脫。


首先是撿出幾根稻草,草尾鬚鬚處置右手,根部在左手,


然後熊抱一大束稻草,使其尾端在上,並將左右手之稻草圈在上端。


將右手之草尾交給左手,左手馬上反轉90度後壓住整束草尾,


右手使勁將草圈根部往上一拉,並輔以膝蓋頂住,整個草圈迅即轉動緊箍,


順勢甩出如裙襬之根部,即能穩穩站住,日曬二天即可集合疊成草垺。


這技巧是小時候跟父親學的,幾十年沒做還能記得,只是覺得手勁不夠。


還好後來草乙爺爺與奶奶犧牲晨運從市區趕來幫忙,竟還花了2小時半才完成,


不然就不是汗滴下土,而是人趴下土啦,日頭實在有夠毒~~~!!



草乙爺爺與奶奶鼎力相助80歲了身手仍矯健



圈著尾端將草尾交給左手



左手反轉後壓住草尾,右手一拉即能緊箍




終於結束了~~~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采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