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淡芭菰很奇特的名字吧!其實就是「Tobacco」在中國的音譯之一。 

「草中煙草昔時無,芳名應屬淡芭菰。」這是清初文人祝德麟(1742-1798)在《悅親樓詩集》很清楚的提到煙草是外來的。

而「煙草」一詞最早出自明末學者方以智(16111671年)百科全書式的學術著作《物理小識》:『淡巴姑,煙草,萬曆末有攜到漳、泉者,…..北人呼為「淡巴姑」或呼「擔不歸」。』

 西元一八三九年(道光19年)六月三日,林則徐在虎門海灘,銷毀沒收自英國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大量傾銷的鴉片毒品,然而已挽回不了中國衰敗的命運。從此一步步任洋人宰割,賠款割地,民族自信心徹底被踐踏,百年來這恥辱深深烙印,難以釋懷。

雖然這淡芭菰跟鴉片煙仍有段距離,不過在此六月三禁煙節,來稍微了解煙草的傳播史,也算是蠻有趣的。因陀羅網上的明珠,真是珠珠相映呀~~~!。

1492年哥倫布率隊開始發現新大陸的傳奇之旅,這一航行,讓他無意間而成為煙草的傳播者。有人認為此時正值新大陸的發現,以及理性科學的長足發展,以致神學受到正面挑戰,引起歐洲整體文化意識的焦慮。煙草,就是哥倫布從新大陸捎帶回來對此「焦慮」的解毒劑。它帶給人們精神上的荒謬體驗、辛辣的口味以及並不愉悅的快感,被現代文明狂熱地吸納,並以極大的熱忱迅速擴散到歐洲大陸的每一個角落並波及亞洲。 

當年哥倫布一行見到印第安人時,最感怪異的在於人吸入煙氣這一行為,而不是點燃煙草本身,他們把吸煙這一肢體行為叫「Tabaco」。其實這是印第安人採用一種空心蘆葦當煙具的名稱(下面用以裝入玉米葉裹捲煙葉的煙捲,上面兩管對著兩個鼻孔吸入煙氣),也就是一種煙管或煙杆的稱呼。而「Tabaco」往後才演變成英文「Tobacco」成為通用名詞。 

對煙的傳播有重大貢獻的,當數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人是歐洲最先發現煙草和吸煙的人。他們不僅首先栽種煙草,同時還從西印度和墨西哥那裏把學來的雪茄和煙斗傳到了歐洲。葡萄牙人則是把吸煙習慣帶到了世界各地的傳播者。

1496年,煙草的種子傳入西班牙,當時僅僅是把它作為觀賞植物來栽培。1497年,哥倫布船隊的船員潘尼撰寫了《個人經歷譚》一書。這是介紹歐洲人吸煙最早的著作。1502年,西班牙人發現有南美印第安人咀嚼煙草,隨後並把吸煙習俗傳入西班牙。1503年,西班牙修道士帕內隨哥倫布第二次探險時,發現印第安人用一根細管吸聞煙末(即原始鼻煙)。1530年,西班牙人種植煙草擴展到海地。葡萄牙人開始在巴西試種煙草。1535年,西班牙人在西印度種植煙草,1541年,印第安人酋長班杜卡應邀在古巴哈瓦那給歐洲人迪米特魯皮拉第一次傳授製作雪茄這門技術。1543年,西班牙探險船隊沿著當年的麥哲倫航線,入侵菲律賓,自此,煙草傳至菲律賓。1548年,葡萄牙人開始在巴西大面積種植煙草。1556年,一位叫安德列熱維特的傳教士把煙種帶到法國並開始種植。1558年,一位從美洲航海歸來的葡萄牙水手高斯,在里斯本皇家花園裏種植煙草,被稱為第一個在葡萄牙種植煙草的人。之後,煙草大規模傳入歐洲。 

1573年,少量煙草從菲律賓(呂宋)分別傳至我國臺灣、福建、廣東一帶,並開始引種和試種。1579年,天主教士利瑪竇遠涉重洋,將鼻煙傳入我國廣東,旋至京師進獻此物,由此打通與我國的邦交管道。

1599年,葡萄牙商人把煙草傳到了印度。6年後,印度在德克恩引種煙草,獲得成功後即大規模種植煙草,成為主要產煙國。

以後百餘年間,煙草大規模傳播,範圍擴大到義大利、德國、挪威、瑞典、俄國、波斯、印度、印尼、土耳其、菲律賓、日本、中國及非洲西海岸。 

史料記載,煙草正式傳入我國大約在1616年。傳入路線有三條,一由菲律賓至臺灣、福建;二由越南至廣東;三由日本至朝鮮,再傳入遼東半島。又說,煙草傳入我國大至分為南北兩條路線,南路早于北路,前者在明萬曆末年(1573年),後者于天啟辛酉與壬戌之間(1621—1622年間)。 

學者認為,土著們使用煙草並非一種單純的個人習慣,而是一項莊嚴的活動。他們把煙草廣泛用於宗教儀式以及疾病治療,不但視煙草為神草,用來祈禱上蒼、撫慰靈魂,還用來治療牙痛、蛇蟲咬傷、跌打損傷及灼傷,有時還用於部落酋長們集合的典禮。 

15世紀當時,煙成為新奇流行,炫耀時髦,世人大眾效仿,歡迎接納而癡迷。煙草從美洲傳入西班牙時,王公貴族們都在私人花圃中種植以供自己享用並兼酬賓客。煙草成為西班牙上流社會的寵物,甚至作為君王獎賞臣僕的聖品。英國也是煙風最熾的國家,上下莫不以吸煙為樂。1665—1666年,倫敦發生大瘟疫,全國竟將煙草作為預防藥品,學生須帶煙上課,由老師教他們如何吸煙,使用不當者還要受罰,據說效果很有效。 

在中國吸菸也演變成文人雅士所必備,並造成狂熱追求的景況,達官貴人寵愛有加的讚揚。甚至有更駭人聽聞的紀錄:董含在《三岡識略》中說:「明季服煙有禁,惟閩人幼兒習之,他處百無一二也。」竟然連幼兒身上揹的都是煙具。 

而士大夫階層對吸煙更是有一番特殊的情趣,清人陳琮在他所撰《煙草譜》一書中就大大讚揚:「 煙之為用,其利最溥,辟瘴祛寒之外,坐而閑窗,飯後散步,可以遣寂除煩;揮塵閑吟,篝燈夜談,可以遠避睡魔;醉筵醒客,夜雨逢窗,可以佐歡解渴。斗室之中,熱沉松,飲岕片,而一枝斑管呼吸紆徐,未始非岑寂中之一助也!  

而誇大藥用功能效果,更是助長煙草的蔓延,早期的煙草宣傳十分強調甚至誇大煙草的藥用功能。最早提及煙草的醫書,多是記載它的辟瘴祛寒甚至療百疾之功。沈李龍在《食物本草會纂》中云:「煙草火,味辛溫有毒,治風寒濕痹,滯氣停疾,利頭目,祛白病。解山嵐瘴氣,塞外邊瘴之地,食此最宜。」

《本草匯言》中說:「煙草,通利九竅之藥也,能禦霜露風雨之寒,辟山蠱鬼邪之氣。小兒食此能殺疳積,婦人食此能消症痞,如氣滯、食滯、痰滯、飲滯,一切寒凝不通之病,吸此即通」真是太誇大鬼扯了,害人不淺。 

而文人墨客的渲染更是大開眼界,吸煙普及之初,文人學士、達官貴紳認為,吸煙是一種雅好。蔡家琬在《煙譜》提到,有人認為「士不吸煙飲酒,其人必無風味」。黃之雋《煙戒》說:「 思之不置,棄之可惜;如感狐媚,如蠱妖色。」陸耀在《煙譜》中更是宣傳吸煙的好處:「睡起宜吃,飯後宜吃,作文宜吃,觀書欲倦宜吃,待好友不至宜吃,胸有煩宜吃,案無酒肴宜吃。」真是荒唐至極。 

而吸菸擴及到閨房秀閣這才厲害,讓婦女也加入吸菸的行列。《煙草譜》載:「吸煙之盛,發於城市,而已沿及鄉村;始於男子,既而漸流閨閣」金學詩著《無所用齋瑣語》中描寫官紳之家嬌柔女子吸煙之狀:「蘇州風俗,婦女每耽安逸,晉紳之家尤甚。日高,春猶有酣寢未起者,簪花理髮,舉動需人,妝畢向午,始出閨房,吸煙草數筒。」還有的怕梳粧勿了吸菸時間,乾脆半夢半醒之間,躺著叫丫環梳頭整髮。 

回顧整個煙草的發展與流竄、流行,更可顯現全球人文歷史與社會風俗,竟然會因為區區一個煙草,而產生如此巨大的相互影響。現今大家對於吸菸的危害,已經有相當的概念,戒煙對於癮君子來說,都是非常痛苦的過程,還是勸年輕人別去碰香煙。曾經我也是吸菸大軍的一員,但非常幸運,在毫無身心壓迫的情況下,竟然神奇的戒掉,而且再也不會懷念那吞雲吐霧的快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采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