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華嚴宗以「因陀羅網」為譬喻,將整個世界視為處於重重關係網絡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通路記曰:「忉利天王帝釋宮殿,張網覆上,懸網飾殿。彼網皆以寶珠作之,每目懸珠,光明赫赫,照燭明朗。珠玉無量,出算數表。網珠玲玲,各現珠影。一珠之中,現諸珠影。珠珠皆爾,互相影現。無所隱覆,了了分明。」

意思是這世界如同被一張網罩住,而每個交會連結的網目都懸掛著一顆寶珠,因此每個寶珠會各現其他一切珠影,了了分明。這一重珠影中,又各現其他一切珠影,於影現中互相影現;如此三重、四重、五重乃至重重珠影映現,無盡無窮。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互相交參,重重無盡。

十七世紀的世界,仍延續以往的人類生存軌跡,在侵略與防禦之中前行。此時在東方的中國,正進行一場政權更迭的民族存亡之爭。而在同時世界各地也像上個世紀般騷動,而且更擴大到全球不同人種、文化、語言與習俗。這些跨越以往人類活動的方式,依靠的工具就是大型帆船與火槍,真正的目的在於白銀的流通與掠奪。現在全球的氣候是趨於暖化,而十七世紀的世界,卻是頻頻出現冷化與瘟疫,更加重與激化當時世界的失衡。「因陀羅網」所說的情境,無疑是往後人類歷史的最佳寫照,無人能倖免的映照在重重珠影之中。
  

上個月甫出版的新書「維梅爾的帽子」以數幅荷蘭畫家維梅爾的名畫為開端,以十七世紀世界經濟貿易活動的角度,為我們拉開四百年前的故事序幕。利用假日的兩個午后,在窗外金色陽光與清風徐徐樹影搖晃中,我沉浸在曾經熟悉的維梅爾畫作裡,但卻著迷於作者卜正民所解說,畫面背後驚濤駭浪的世界史觀之中。如同回到當時那個被海洋所包圍的世界,與航行其上的船隻~~  

十七世紀的荷蘭,是海洋世紀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經濟的霸主。相對的說明,此時的荷蘭政體與荷屬東印度公司,正以非常大的姿態,翻動著世界各地,以供應本土進行更高層次的社會經濟安定與人文發展。
  

就美術史的角度來看,十七世紀是荷蘭繪畫的黃金時代,對整個西方美術的發展,產生過意義深遠的影響。革命的勝利擺脫了西班牙統治,以及對宮廷貴族和天主教會的依附。荷蘭的畫家開始江目光移到人的生活,並且歌頌生活。畫家們紛紛為新興的市民階級服務,盡情抒發於自然風景之中,描繪市民肖像,也細膩的展現當時人們所擁有的物質。經濟的活絡促成市民在生活上和審美上的需求,繪畫逐漸成為市場上的商品。除宗教歷史畫和肖像畫外,風俗、風景、靜物和動物畫,充斥整個社會。現在世界各地美術館,為何有如此多的十七世紀荷蘭繪畫,肇因於此。
  

維梅爾(Jan Vermeer, 1632-1675)的地位,在現在看來是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荷蘭美術史最重要的三位畫家之一,這當中最出名首推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另一位是哈爾斯﹝Frans Hals﹞。不過維梅爾老兄卻是只活了43歲,而且是死后二百年才被發現他不凡的畫作,但只剩下四十幾幅。 

幾年前一部名為「戴著珍珠耳環的少女」的電影,即是根據他最出名的這幅畫作,揣摩維梅爾的生活與繪畫理念。電影中呈現出油畫感很強的時代氛圍,彷彿進到畫作世界之中,當然演員與劇情就不再評論之列。 

欣賞維梅爾的畫,令人置身於非常舒服的光影變化之中,雖然每幅畫場景近乎類似,但仍能見他以細膩的筆調與溫馨的生活情調做鋪排。在生動的光線變化中,又能感受到異常的平靜;在似乎平淡而安靜的場景中,卻能感受到畫中人物內心的起伏激盪與隱隱之中埋藏著變動不安的世紀。
 

以下來複習一下維梅爾的畫作:

 vermeer-01xa.jpg  

vermeer-05xa.jpg 

vermeer-1658xa.jpg 

vermeer-08xa.jpg 

   市場經濟與商業社會活絡之前的世代,藝術家服務對象與經濟來源,以歐洲來說,,其委託者主要在於宮廷 、貴族與教會。然而十七世紀的荷蘭出現了大量出色的油畫作品,繪畫市場非常的活絡。據統計17世紀中期,在阿姆斯特丹大約有800萬到1500萬張油畫作品。那時,每個人都喜歡油畫,每個階層的家裏都有油畫,甚至在市場就可以買到這些作品。而這些作品內容不再是國王或貴族的倨傲與做態,反而是一般民眾的居家型態、平凡的生活成為藝術殿堂的主角。一般芸芸眾生,生動的躍然於畫面上,所有的喜悅與憂傷、內心的情感、隱晦的慾望,一一描繪呈顯出來。
為何像維梅爾與當時畫家的作品,能產生如此的時代氛圍與社會現狀呢?


醫生出診.jpg 

 《醫生出診》 斯坦恩(Jan steerl)作,1661-1662 。人物表情滑稽生動,前方小孩手持弓箭與牆上掛畫,顯露出情愛的暗示,約略可見當時的市民品味。

荷蘭當時僅是150萬人口的低地小國,卻能成為十七世紀的歐洲經濟霸主。卜正民以當時全球經貿的角度,來闡述與了解維梅爾作品的背後意涵,正是此意。然而我覺得,更應該往前推100年來到的地理大發現的西元1500年代,似乎能更清楚看清黑暗大陸中世紀后,是如何一盞一盞的點亮這些海洋霸權國家。因陀羅網上的寶珠,也正一顆顆的相互映射出更多 的影像來了!!

點亮第一盞燈,打開海洋世紀,真正揭開人類世界史序幕的,正是位於伊比利半島的小國葡萄牙。葡萄牙雖然在1143年即成為歐洲第一個民族統一與君主政權國家,然而在往後的200
年間仍然是戰火綿綿、風雨飄搖。歷史的演變總是讓人無法意料,但是創造歷史又是何其的艱難~~~陸路發展的受限,使急想打開一條生路的葡萄牙人,終至往大海發展,而尋求利潤的最大目標竟是~~香料。十四、五世紀歐洲,需求香料作為保存食物的方式甚殷,價格節節上漲。往海洋發展對於葡國來說,是避開當時奧圖曼土耳其帝國最有利的方法。因此葡萄牙以國家為導向,有計劃朝未知的東方航線摸索前進。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沿著非洲西岸南行,巨大的財富也跟著源源不絕湧入國庫。最後終於「意外的」繞過好望角,更接近東方的夢想即將實現,香料貿易就要到手。但歷史的演繹從來就不曾平舖直敘,此時出現強勁的對手~~西班牙~~~並將聯手改寫世界歷史。

十五世紀末年,西班牙統一(1490d.c)後積極開拓海疆,並慧眼獨具採用受葡國冷落的哥倫布的新奇想法,逆向操作西向找尋東方新航線,瞎打誤撞發現美洲新大陸,成為葡萄牙的勁敵。當時對於地球陸地的分布仍不明朗,兩國採用教廷裁決,將地球一分為二,大致是西班牙擁有美洲,獲得大量的黃金與白銀;葡萄牙則經營亞洲香料貿易。
在歐洲,西班牙統治著近一半的天主教世界;在亞洲,它征服了菲律賓;而除巴西以外的美洲都歸西班牙所有。葡萄牙的殖民地遍佈非洲、巴西以及環大西洋、印度洋航線的島嶼。

在縱橫海上百年後,葡國漸失優勢,西班牙則依靠着船堅炮利,成為十六世紀的海上霸主。然而一個世紀後,這日不落帝國終究也難逃奢糜腐化的命運,走向衰敗之路,尤其忽視本國工業的發展,以至難以東山再起。歷史的波濤從不會停止,十七世紀又崛起另一個海上強國--荷蘭。這一顆新興的海上明珠,將其觸角遍及地球每個角落,其本國也成為全世界最富庶與經濟中心。

前二個世紀的葡萄牙與西班牙,是赤裸裸的依靠著暴力掠奪財富,而荷蘭人並無這種政體與人力,因此通過貿易與積累商業技巧與手段,一直是荷蘭人邁向富強的方法。由於環境使然,荷蘭人一直是以商業為前題,對於實體政權的建立並不熱衷,甚至在贏得脫離西班牙統治后,竟將國家交給英國托管。1588年成立聯省共和國的荷蘭,則是人類史上首次賦予商人階層政治權力的國家。

為突破西班牙的海上封鎖,為拓展遠航美洲及新航線所需的龐大資金,荷蘭人竟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經濟組織---荷蘭聯省東印度公司。人們可將資金投入這公司,來取得分紅利潤,連荷蘭政府也成為股東之一,擴大了公司的權限與信譽。這個從政府得來的權限,即是公司成為政府的延伸,可以簽訂條約、發動戰爭,在全球各地擴張成獨立主權個體,就如同國家一般的運作。

另外更成立股票交易所與銀行,讓資金能更快速的流通,並且確保交易自由的信用。縱然西班牙與荷蘭海軍在海上廝殺,西班牙貴族手中白銀,仍然能從荷蘭的銀行中進出,荷蘭商人也能將資金貸款給自己國家的敵人。至十七世紀中葉,荷蘭已佔全球總貿易額的一半,除了壟斷日本貿易,奪取非洲好望角外,並且將台灣、印尼、紐西蘭、巴西....據為己有,而現在的紐約市即是荷蘭人所建立。

稱霸全球及累積鉅額財富的荷蘭,並未將此富足現象表現在宮廷或王宮貴族的豪奢上,反而是應用在中產階級的商人豪宅建造與裝飾上。這也是回到前面所談的,當時維梅爾等畫家們,所處的社會現狀,以及繪畫的內容與市民品味。平凡百姓成為主題,世俗、風景、靜物成為大家喜歡的題材,這是一個富足社會才能具有的時代氛圍。不過經歷了三次與英格蘭的戰爭,及法國大軍壓境,導致決堤禦敵后,荷蘭國力大傷。雖然下個世紀,已有了新霸主,不過至今荷蘭仍能有富足生活,而這個帝國所開創的一些商業規則,仍繼續影響著世界。

但是像維梅爾等畫家一樣,在經歷經濟衰退使得藝術市場萎縮的情境下,都將面臨困苦的未來,相對的也都影響了他們創作的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采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